您所在的位置:
 首页 > 出行导游频道 > 人文历史 > 传教士汤若望为何能在明清两朝游刃有余

传教士汤若望为何能在明清两朝游刃有余

2010-12-17 2:00:00   网友评论来源:星岛环球网   作者:吴伯娅
   复制链接 |   

身着清朝官服的汤若望

  不久,明朝灭亡,崇祯皇帝自杀,北京城内一片混乱。汤若望留在北京。清兵入城,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内城居民全部迁往外城,以供清兵驻扎。汤若望为了教堂及其天文仪器、图书资料的安全,冒死上疏,请求仍留原地居住,并对自己所从事的传教和修历工作做了简要介绍。

  清朝大学士范文程对此极为重视。他深知天文历法与王朝兴衰的关系。为了表明“新朝定鼎,天运已新”,清廷需要准确地观测天象,颁布历法,以新天下耳目。以范文程为媒介,汤若望得以进入清朝宫廷,修订历法。经过公开验证,清廷确认汤若望的历算准确无误。他们不仅采用了汤若望按照西洋新法修订的历书,将之定名为《时宪历》,而且任命汤若望执掌钦天监,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任此重要官职的西方传教士。

  从此,汤若望步入清朝仕途,为清朝皇帝司天,将天主教在华传播的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。

  汤若望以渊博的学识、出色的工作和对皇帝的忠心,赢得了顺治帝的器重和礼遇。除了执掌钦天监之外,他先后被加封了太常寺卿、通议大夫等品衔,后又授通政使,进秩正一品。真可谓青云直上,恩宠已极。

  汤若望创造性地执行了利玛窦的传教策略,取得了惊人的成功。从顺治八年到十四年(1651―1657)冬,他不仅成为顺治帝身边一位倍受宠信的老臣,而且与顺治帝建立起了一种亲密至诚的个人关系,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。

  年轻的顺治帝亲切地称呼汤若望为“玛法”(满语,可亲可敬的尊者、长辈、爷爷。),不仅特许“玛法”在必要时随时进宫谒见,而且多次亲临馆舍向他叙谈求教。仅顺治十三、十四年两年间,就登门亲访达24次之多。汤若望则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,在学问上循循善诱,在国事上忠言直谏,使顺治帝倍感可亲可敬。汤若望的进谏和建议很多,对顺治帝的帮助很大。

【分页导航】
   [编辑:逯博]
查看更多评论>>我来说两句(已有0条评论)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(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忘记密码? 注册 用户名:  密码:    匿名评论
本文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:转载自风景网 [ http://www.fengjing.com ]
本文链接:
本文关键字汤若望